景点排起长龙、市集人潮涌动、乡村年味十足,新场景、新玩法出圈出彩,多元业态融合共生激发消费潜力,织就一幅动人的年味画卷。
城区以“五大园区”文旅活动为引领,开启引客入城、留客在城新局面——陶三文化艺术展聚集非遗文化表演、陶瓷展览、音乐聚会、文创市集、民俗美食等多类业态;大沙河“又见·花火之夜”升级实景演艺、怀川市集、花船演绎、非遗手工、彩灯矩阵等业态和场景……新业态、新场景,成为解锁春节假期的“流量密码”。
市人大代表王保才表示,要深挖地域文化特色,依托太极拳、黄河文化等七大文化标识,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如陈家沟太极度假区、西大井1919煤炭工业文化研学线路,将文化元素融入景区规划、产品设计;创新业态与科技赋能,发展“微短剧+文旅”模式,推动工业遗产旅游、体育赛事等新兴业态,利用VR、短视频技术增强体验感,建设智慧景区提升服务效能;强化政策与项目支撑,实施旅游市场营销奖励办法等优惠政策,推进西大井、怀府恐龙园等在建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和精品民宿,优化消费环境;做好品牌营销与全域联动,通过“一赛一节”等国际活动提升云台山、太极拳的全球知名度,联合太行山四省市推广,借助央视等媒体扩大曝光,形成“山海交响”文旅联盟效应。
“近年来,跟着赛事去旅游、跟着音乐去旅行,成为当下的一种潮流,受到追捧,因此打造‘体育+旅游’‘音乐+旅游’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场景,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重要的新课题。”市政协委员赵方说,威客电竞首页文旅消费新场景,是对传统文旅消费空间的创新与拓展,我们需要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元素、新业态,融合文化、旅游、科技、商业等多领域,在为旅游者提供全新体验和消费选择的同时,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提升城市旅游。优化升级恩州驿、大沙河,建成运营平东里、陶瓷工业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文旅新地标,谋划建设升级版“不夜城”,常态化举办演唱会,不断丰富城市旅游产品体系。
提质景区旅游。加速云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界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加快建设太极·蜜雪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把雪王市集、今夜·东沟打造成顶流IP。加快青天河、神农山、嘉应观、韩园等传统景区改造提升。
提优乡村旅游。精心打造一批村落景区化建设样板,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焦作路径”。
提效多业融合。积极发展“文旅+体育”“文旅+演艺”“文旅+微短剧”“文旅+科技”“文旅+游戏”等新兴业态,促进文旅产业与多元产业互动融通。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非遗”成为今年春节年味游的关键词。太极拳、黄河飞龙、绞胎瓷等非遗元素四次登上央视;李子柒携手云台山非遗市集登陆河南春晚,引发“跟着李子柒打卡云台非遗奇幻市集”热潮;焦作市非遗精品项目展演“全明星阵容”大放异彩,为观众奉上非遗大餐,线上、线下共享文化盛宴……刚刚过去的春节、元宵节,焦作非遗出圈出彩!如何做好“非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市民关注的重点。
我市要加大力度开发非遗主题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馆,策划非遗文化节庆活动,形成集展示、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文旅融合新模式。
同时,要注重年轻化表达,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传播等手段,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融合加创新,是推动非遗文化焕发光彩的方法和路径!”市政协委员赵方说,当下,“非遗+旅游”就是非常有效的举措,非遗增加旅游的文化底蕴,旅游又为非遗提供舞台与市场,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他建议,做好“非遗+短视频”,发挥好短视频平台的引流作用。通过短视频记录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和传承人的故事来宣传非遗,与时俱进,让非遗展示变得有趣、生动、接地气。同时,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做好“非遗+活动”,通过举办本地特色非遗项目展示活动,让活动为非遗注入活力;“非遗+校园”,可以让剪纸、刺绣等非遗项目进入校园,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助力非遗的传承。
焦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焦作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7个,非遗文化正在成为怀川文化的记忆点和焦作旅游形象的新名片。
新的一年,我市将着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深入提炼山水文化、太极文化、黄河文化、名人文化、怀药文化、陶瓷文化等“七大文化标识”,努力形成一批文学、音乐、影视、动漫、游戏、书法等文创精品。擦亮“放歌怀川 出彩焦作”“文润怀川 书香焦作”文化服务品牌,建立优秀文化演艺节目常态化进景区、进街区运行机制。加快“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市集建设,着力提升非遗文化体验,让非遗为旅游赋能,同时持续推进万里茶道沁阳太行陉段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威客电竞官方平台。积极创建一批A级文博景区,大力开发文博文创,不断丰富文博场馆的旅游元素。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与以往不同的是,作为城市更新项目,此次五孔桥游园升级改造有不少“新尝试”。
首先,公园服务功能得到拓展。按照公园绿地面积5%的比例,园区内建设3754.26平方米的配套服务建筑(含社区服务场所),目前仍在建设中,预计5月1日建成开放。未来,该游园不仅满足周边群众休闲、健身需求,其配套服务场所还将满足周边群众更多的生活需求。
其次,公园改造充分尊重民意。“棋牌区一定要保留”“建议增加一个运动场”“太极广场该大修了”……在充分倾听群众呼声的基础上,建设单位建设全新棋牌区、球类运动区、太极广场等,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该项目是弥补我市老城区基础设施短板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全程倾听群众呼声、充分征求民意的民生示范工程。”市园林绿化中心有关负责人说。未来,通过建设不同的功能服务区,五孔桥游园将被打造成“游憩服务型”公园、城市微客厅。
市人大代表董颖认为,公园作为公共空间,我市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完善相关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更多公共服务,这对活跃文化生活、刺激居民消费,助推经济发展等有积极意义。
引入更多文娱项目,丰富公园的业态,提供餐饮、娱乐、购物等“一条龙”服务。
市政协委员栗洁认为,近年来,我市公园、游园、绿地的数量不断增多,“开窗见绿,出门入园”逐步从梦想照进现实,群众切身享受到“绿色福利”。然而,随着公园数量的增多,提升公园服务功能、丰富公园业态,成为摆在面前的新课题。未来,要以周边群众的需求为中心,让公园、游园的改造提升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相融合,因地制宜,因需施策,建设群众满意的公园、游园。
从“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逐步实现,到“拆墙透绿”“拆墙建园”的实施,从“口袋公园”“立体绿化”的推广,到“共享绿地”的试点,目前,我市已逐步建成人、城、园和谐统一的开放型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与此同时,在市天河公园建设露营地,在市龙源湖公园建设共享绿地、设立婚姻登记处……近年来,我市园林部门不断完善公园服务功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新期待。
目前,在市园林部门指导下,市属国有企业——市南水北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正在积极谋划包括市龙源湖公园在内的多个群众关注度高、需求迫切、受益面广的公园提升项目,进一步优化公园空间布局、丰富公园业态威客电竞官方平台,用好、整合、盘活现有资源,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公园品质,完善公园功能,着力打造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绿廊碧道”,筑牢城市绿色基底,彰显焦作文化特色。
春节期间,我市12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作为我市公共体育场馆“主力军”,春节期间,市太极体育中心累计接待健身市民10万余人次;坚持公益为主,发放20万元体育消费优惠券,让群众享受到“质优、价优”的体育服务。
目前,市太极体育中心向社会开放时间每周不低于35个小时,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等对外免费开放每天不少于8个小时;门球场、室外田径场、室外篮球场、网球场和部分室内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游泳馆、健身馆等健身设施低收费开放,全方位为市民提供健身服务。据统计,2024年,市太极体育中心共接待健身及游览群众200余万人次,体现了体育为民、惠民的理念,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日,焦作市国民体质监测志愿服务活动马村站活动启动。本次国民体质监测对参与者进行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多个项目的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纵跳、反应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俯卧撑等。同时,现场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调整饮食结构、了解亚健康危险因素及干预方法,全方位守护群众的身心健康。
市人大代表,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杨应芬表示,我市公共体育场馆春节期间正常开放,还贴心发放消费券,开放时间契合大众日常作息。国民体质监测服务更是一大亮点,能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这一系列惠民举措,既能降低健身成本,又助力科学锻炼,让市民畅享运动带来的快乐。建议政策稳步推进,让农村也有更多体育场所,让更多群众将玩手机的时间花在运动上,从而让生活因运动变得更幸福。
市政协委员,市惠民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秦玉梅称,近年来,她一直关注着焦作体育事业的发展。建议市体育局能认真执行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让更多群众享受到“质优、价优”的体育服务;积极开展焦作市国民体质监测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指导群众更加科学地健身,让群众真正体会到“体育人生”的幸福感。
在2025年10项省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增加免费或低收费体育场馆供给上,我省将推动建设不少于150个满足全龄段人群需求的多功能运动场威客电竞官方平台,推动129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不少于25万人次居民提供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是我省首次将服务全民健身作为民生实事进行统筹部署,我市也将持续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如今,走进我市各公共体育场馆,不少市民感到设施多了,收费更加合理了,服务也更加暖心了。相信未来,随着省重点民生实事的落地,定会让更多的人通过健身过上幸福生活。
春寒料峭之际,市龙源路地下管廊再生水管道施工现场焊花飞舞。随着一节节管网的对接,我市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按下了“加速键”。
自去年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启动实施以来,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效推进,先是敷设完成了市科恒再生水厂至山阳路4.5公里的补水管网,随后又完成了普济路至山阳路4.7公里输水主干管的敷设任务。目前,该项目已具备向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李河、黑河、新河、龙源湖等城区主要河湖的补水条件,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迈出了坚实一步。
2025年,该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秉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强劲势头,威客电竞首页全力推进龙源路(山阳路—中原路)再生水管道项目,力求在3月底前完成敷设。
按照计划,今年将新建16公里再生水管网,同时对瓮涧河、群英河的供水管道及河面蓄水设施进行局部改造,并建设1座能源示范站。不仅如此,还将打通龙源路、普济路、影视路、迎宾路、世纪路、山阳路等再生水管网,进一步扩大管网覆盖率。在此基础上,建成10个市政取水点,满足道路冲洗、园林绿化等领域的用水需求,有效为城市供水“减压”,大力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市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河南省煤矿安全与职业危害防治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刘彦伟表示,从水资源循环利用层面来看,再生水利用是破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困境的有力武器。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城市用水需求持续攀升,而传统水资源储备有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再生水的出现,为城市水资源循环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后,重新回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冲洗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水资源的“变废为宝”,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市政协委员、越秀海棠居董事长王海英称,再生水利用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贡献不容小觑。以往,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对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河道干涸、生态系统失衡。而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为城市河湖带来了生机。我市完成部分输水主干管敷设后,具备了向城区主要河湖的补水条件,干涸河道将重现水草丰美之景。这不仅改善了河湖的生态环境,为水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场所,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还提高了周边的人居环境质量,使居民能够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生活。
2月16日11时许,山阳区人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乎每一间诊室门口都排着等待叫号的患者,社区全科医生耐心地为患者诊疗病情、开出药方。在取药房,医生不停穿梭于药品展架间,及时准确将药品送到患者手中。“社区医院离家近,从进门排号、问诊到配药,全程不用等太久,特别方便。”来这里就诊的市民李女士说。
山阳区人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加强专科建设,开设有全科门诊、中医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升级了检查检验设备,如1.5T核磁共振、64层螺旋CT、电子胃肠镜、四维彩超等。这些硬件和软件的配备,已基本满足辖区群众的就医需求。
今年,我市还将持续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建设,乡镇卫生院医学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推进中医、康复、儿科、口腔、老年医学、慢性病、急诊急救等服务广泛覆盖;深化县级医院对口帮扶,做实人员和服务下沉,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有上级医院医师派驻,落实固定服务周期等制度。
市人大代表、孟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郭慧敏表示,目前,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仍存在医疗设备短缺、优质医疗人才匮乏等问题,希望我市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补齐基层医疗机构硬件短板,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切实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和服务质量。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医生队伍,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市政协委员、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尹保娜表示,目前,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会定期为辖区65岁以上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人员免费体检。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能力,增设体检、医技等岗位,引导更多居民,包括儿童、青壮年等人群到社区体检,扩大医疗服务的覆盖面。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能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同时,社区医院充分掌握居民的健康信息,还能为居民定制更加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措施。当然,社区医院要和三甲医院业务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医生鉴别和诊断疾病的能力,做到早识别、早诊断,并进行初步指导,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分级诊疗的政策。
看病就医是民生关切。今年,我市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的同时,还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力度,促进医疗机构间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为基层医疗机构实时、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基本健康状况、做好日常健康管理、承接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病人等打好基础。同时,围绕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群体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上门服务,更好为居民服务。